破釜沈舟台灣行
童年的學習之路
我在香港就讀類似「私塾」的「培元小學」,後來轉到稍具規模,在「九龍塘」的「又一村」小學,初次接觸到在該校任教的教會美籍老師,踏出了我國際化的第一步。
香港因為是英國的殖民地,中學採用英國學制,我在小學畢業之後,進入「路德會」的「協同中學」就讀,從Form 1唸到Form 5(中一至中五),在中五畢業時,我面對升學與就業的人生抉擇。在我小小的心靈中,已經明確的認知到,升學是我擺脫貧窮唯一的途徑,因此我毅然的選擇了升大學的道路。在60年代,香港只有「香港大學」與「中文大學」兩所正式的專上學府,以我當時的成績,要擠進前幾百名,是相當困難的事情。
家庭因素的限制
當父親得知我這一個「驚人的決定」之後,他只淡淡的勸我「死了這條心」,因為不論我的成績與家裡的經濟條件,均不容許我繼續升學。但我天生就不服輸,兒童及青少年期的惡劣生活環境,更強化了我的「追星性格」,我就開始默默的尋找升大學的可行之道。我有幸受教於「蔡逸文」老師,他是我Form 1至Form 6的英文老師,為我們班上大部分同學,奠定了很好的英文基礎。
聽說蔡老師是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」英語系畢業的香港僑生,我就請教他如何準備升學考試及學雜費等事宜。細問之下,得知「台灣師大」全部是公費(60年代師範教育是公費),不只學雜費與住宿全免,還有一些生活津貼,真是喜出望外。我一則以喜,一則以憂,擔心萬一考不上的話,就注定成為「黑手」,一生與貧窮為伍。
如願以償
幸好我在蔡老師的調教之下,已經打下了五年英文紮實的基礎,只要在最後的一年快馬加鞭,應該可以如願以償。
由於「師夷之長以制夷」的想法,一直在我的心中滋長,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,我終於立志報考「師大英語系」。
我因為沒有學費與生活費的資助,只能有一個志願,一定要「破釜沈舟」,全力以赴。
我在香港參加「台灣公私立大學聯招」,與其他香港僑生爭取台灣各公私立大學的名額,有幸考上我的「唯一志願」-「師大英語系」,真是歡喜若狂。
但我的問題又來了,我如何告訴我「認命」而「保守」的父親,我要負笈台灣呢?
在幾經思考之後,我把千言萬語簡化成一段話:「阿爸,我已經考上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了,全部公費,你只要把我送到台灣,其他的事情,我自己搞定」。
我的父親那時候目瞪口呆,不知如何回應,在驚喜之餘,只有答應我「負笈台灣」的「創舉」,我因而徹底改變我個人與家庭的命運。
相關文章
「以偏蓋全」「拼懂」英語
台灣教育影響下 美國工讀(Work and Travel USA)英語面試的過程中,時常看到應試的同學,由於聽不懂其中少數的字彙而「全軍覆沒」、「因小失... 閱讀更多